2019.3.14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微课堂(十三)
石经长城,佛教圣地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云居寺概况和具有悠久历史的唐塔、辽塔以及厚重的石经文化。这一期我们将继续向您介绍云居寺景区,去阅读和感悟云居寺千年传承的历史经卷和灿烂厚重的佛教文化。

1
1、国宝级文物佛舍利
佛祖舍利,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印度语叫“驮都”,中文叫“灵骨”、“身骨”。舍利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
云居寺的佛祖舍利于1981年11月27日出土,在石经山雷音洞的拜石下,发现长、宽、深各二尺左右的石穴和一套汉白玉雕成的石函。大石函内是一个青石函, 青石函函盖有静琬题刻,青色函内是第三层精细的汉白玉函。其内是第四套小银函,最后是第五套极小的玉函,精美的原料,精细的雕刻,在小玉函内发现了释迦牟尼佛舍利两颗,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两颗佛舍利与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八大处二处的佛牙舍利并称为“海内三宝”。
2
2、嘉庆御碑
《嘉庆御碑》是清代嘉庆皇帝两次来云居寺所题的瞻礼词,所以又称《御笔龙碑》这块碑刻为卧龙碑,碑底为须弥座,束腰上下,雕刻有精美的云卷纹攀枝花,正面四周雕刻有六对对称的蟠龙,栩栩如生,做工考究,顶上刻有海水江牙,碑阴、碑阳两面均刻有嘉庆皇帝的御制诗。碑阳的诗为嘉庆皇帝在嘉庆十四年第一次来云居寺时写下的《瞻礼二十韵》。碑阴的诗瞻礼词为嘉庆皇帝在嘉庆十八年留下的《再游云居寺》。诗文描述了云居寺的圣境美景,赞云居寺为佛教圣地。
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来云居寺视察,他站在嘉庆御碑前,看《云居寺瞻礼二十韵》,当读到“信马陟坡陀,回首林烟漠”诗句时,不禁回头观望,映入眼帘的是断垣残壁和光秃秃的远山,于是提出了要再现云居寺“回首林烟漠”的号召。总书记一声令下,1985年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成立,首都北京举全市之力,掀起了云居寺修复绿化和植树造林的高潮。这才有了今天云居寺的庄严景象。嘉庆皇帝留下的这句诗对云居寺修复绿化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3、雷音洞
云居寺景区内的石经山海拔350~375米高度之间,共分布有藏经洞九个,其中最大、且最有名气的当属石经山5#藏经洞“雷音洞”,因为这里不仅出土了释迦牟尼佛舍利两颗,专家们还在佛舍利题记中确定了雷音洞建成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距今已有140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殿。
此外,通过对石经山一带的地质地貌研究发现,雷音洞等九个藏经洞的开凿与此处地质特征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别是雷音洞因位置恰在水体易于汇流的山体鞍部(如石经山藏经洞室分布图所示),洞体上覆与下伏岩石坚硬完整,在汇向鞍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沿岩石的裂隙和层面进行渗流的作用下,岩石不断被侵蚀和溶蚀,历经数百万年的溶蚀,逐渐发展形成了溶洞。在作为藏经洞之前就已有僧人活动,所称“石窟寺”。而到了隋末,僧人静琬见到山上有石室,更加坚定了刊石为碑的决心,对洞窟进行了凿修和四壁砌筑,将首刻的146石经藏至于此。由此,天然的溶蚀洞窟与隋唐刻经先辈的智慧成就了云居寺洞藏石经。